在中国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史中,建筑、工艺、绘画、雕塑,无一不是硕果累累,惊艳世界。但是,与历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天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的转型之路却举步维艰。
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全社会“原创、精致、个性”价值观的缺位,这也是多年来室内设计行业存在的问题。作为房地产行业的下游产业之一,室内设计行业近几年也一直保持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在设计行业展露拳脚。针对当前设计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趋势,从事30多年设计和设计教育的郑曙旸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目前我们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本土设计
本土设计和外来设计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话题。郑曙旸认为,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建筑和室内设计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汲取了很多东方文化的精华。“天人合一的理念已经被西方很好地运用,反倒被我们丢掉。”郑曙旸说。
对于现在房地产商引入很多国外的设计概念,郑曙旸并不认同。“中国设计师应该坚持我们自己的文化精髓。因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都不同于西方,西方的设计不一定适合中国人。上世纪80年代还能见到适合中国人合餐制的圆餐桌,而现在大都是分餐制西式餐桌。现在基本也买不到适合80平方米以下房子的家具,大尺度的居多,这些都说明真正的本土设计还没有建立起来,包括整个设计体系和设计方法。”
“现在能让我感动的设计作品很少,我对自己的设计都不满意,甚至有时很矛盾,如果甲方的需求与我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驰,按照甲方需求设计就会有种助纣为虐的感觉。所以有时候说服不了甲方,我宁可不做。”郑曙旸说,“观念不转化,感动别人很难。目前我们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本土设计,优秀的设计可能依然是我们祖先创造的。”
不过,让人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元素的注入,并以积极的态度弘扬东方传统文化。郑曙旸相信,中国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背景是无法抹去的,中国文化也一直在中西交融中不断提高。经历过这一发展阶段,就会走出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国内设计教育进入漫长的转型阶段
郑曙旸曾经在美国纽约室内设计学院学习,对于一直从事室内设计教育的他来说,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
“美国的教学方式是,老师激发学生的多种创意,但从不否定学生的概念方案。艺术类的学生最烦别人改动他的东西,因为他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如果老师总想帮学生改方案,那学生的自信心树立不起来,进入社会就无法面对残酷的竞争。”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这一教学方法被郑曙旸借鉴到自己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他只是贯穿地讲一些思想和一些方式,但从来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方案。
室内设计教育本身就是提倡原创的,它的一切核心都围绕学生的创造力展开。“但是,创造力需要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来提升,光有一些好点子,没办法把它转化也不行。”郑曙旸认为现在国内设计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割裂,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实验教学还没有成为课程的主体,设计教育明显跟不上社会的需求。
2011年,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进行了调整,艺术学由一级学科调整为第十三大学科门类。郑曙旸作为设计学科组召集人,主持制定艺术设计学二级学科和一级学科目录工作。
“学科框架的搭建只是一个量的积累,质的改变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且需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共同努力。”郑曙旸说,“从本质上讲,美育是看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目前,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美育十分滞后,如果有一天音乐课、美术课与语文课、数学课同等重要时,我们培养的人才才是完整的。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创新力不足,就是因为几代人都按照单一思维模式培养下一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设计教育面临的将是一个漫长的转型过程。
绿色设计是唯一选择
郑曙旸很早就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他曾在2006年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组,完成《设计艺术的环境生态学——21世纪中国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导的博士、硕士研究课题均以生态设计、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作为关键词。
可持续思想自古有之,遗憾的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透射出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观点,在今天的中国却被遗忘。
“当代中国社会设计审美取向的偏移,表现为物象的以多为美,以大为美,以奢为美。以感官刺激的时空符号来取代启迪精神家园的艺术,成为实施可持续设计的主要障碍。”郑曙旸说,“比如,绝大部分人认为,房子要越大越好,小房子没有高品质的生活,其实不然。关键要设计到位,你设计到位的话,小房子照样有高品位的生活。”
郑曙旸认为,设计从总体的发展趋势来看,必须要走可持续设计的道路,首先是低碳的、环保的,然后再到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的运行建立在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使用更少的能源和资源,去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实现材料应用的循环,产品产出回收的循环;通过科学的设计引导人建立绿色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资源和能源。“绿色设计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郑曙旸说。
《中华建筑报》记者 赵玉洁 2014年8月15日
郑曙旸: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兼设计委员会主任。代表作: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室内设计、中南海紫光阁室内设计、新加坡中国银行大厦室内设计、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中国大饭店中餐厅室内设计、北京地铁10号线装饰艺术设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