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特训营官网

庐山手绘艺术特训营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8年第一、二期] 08年第二期(总第7期)正式开营!

[复制链接]
673#
 楼主| LISA 发表于 2014-4-2 09:09 | 只看该作者


末了陈老师和我们蔡老师合作了首《一路上有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4#
 楼主| LISA 发表于 2014-4-2 09:1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特训营的黄金搭档杨工和蔡老师的《为了谁》

唱得那个才叫一个精彩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5#
 楼主| LISA 发表于 2014-4-2 09:11 | 只看该作者


手绘更能体现设计师完美的思维概念和设计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6#
 楼主| LISA 发表于 2014-4-2 0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7#
 楼主| LISA 发表于 2014-4-2 0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8#
 楼主| LISA 发表于 2014-4-2 0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9#
 楼主| LISA 发表于 2014-4-2 0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0#
 楼主| LISA 发表于 2014-4-2 0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1#
 楼主| LISA 发表于 2014-4-2 09:18 | 只看该作者
【透视】

      绘画法理论术语。“透视”一词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最初研究透视是采取通过一块透明的平面去看景物的方法,将所见景物准确描画在这块平面上,即成该景物的透视图。后遂将在平面画幅上根据一定原理,用线条来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的科学称为透视学。

      透视有三种:NO.1 色彩透视 NO.2 消逝透视 NO.3 线透视. 这是达芬奇总结的其中最常用到的是线透视.透视学在绘画中占很大的比重,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画者和被画物体之间假想一面玻璃,固定住眼睛的位置(用一只眼睛看),连接物体的关键点与眼睛形成视线,再相交与假想的玻璃.在玻璃上呈现的各个点的位置就是你要画的三维物体在二维平面上的点的位置.这是西方古典绘画透视学的应用方法.如《最后的晚餐》

   
  中国画在的透视学应用

      (1)多视点

      中国画善于表现丰富的情节,西方绘画注重单视点(类似于摄影).中国画讲求的丰富情节用单视点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中国画用(类似于把摄象的多镜头分割再重新组合)多视点来表现.如《清明上河图》

      (2)高视高

     采用微俯的视角表现,"远山即高"高山往往是画在远处的,其间再用云雾缭绕加以衔接.表现一种人比山高的心情.中国画是不采用近距离仰视来表现高山的.

      (3)远视距

      中国画讲求"仗山尺树,寸马豆人"要求画中物体符合事物的正常比例,因此,画者必须采用远视距来表现.

      毕加索的作品打破了透视学的基本规律,把一个物体的正面反面,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全都表现在一个二维的空间中.理解毕加索的画首先要抛弃透视学.

      现在的画家已经开始无视一切规则,尝试打破所有的规则.但这些做法又在一个基本的哲学规则之中----打破一个旧的规则,创造新的规则.


      透视的基本术语

      1,透视——通过一层透明的平面去研究后面物体的视觉科学。“透视”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故有人解释为”透而视之“。

      2,透视图——将看到的或设想的物体、人物等,依照透视规律在某和媒介物上表现出来,所得到的图叫透视图。

      3,视点——人眼睛所在的地方。标识为S。(EYE POINT)

      4,视平线——与人眼等高的一条水平线HL。(HORIZOUTAL LINE)

      5,视线——视点与物体任何部位的假象连线。(LINE OE SIGHT)

      6,视角——视点与任意两条视线之间的夹角。(VISUAL ANGLE)

      7,视域——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8,视锥——视点与无数条实现构成的圆锥体。(VISUAL CONE)

      9,中视线——视锥的中心轴。又称中视点。(LINE OE VISUAL CENTER)

     10,站点——观者所站的位置。又称停点。标识为G。(STANDING POINT)

     11,视距——视点到心点的 垂直距离。

     12,距点——将视距的长度反映在视平线上心点的左右两边所得的两个点。标识为d。(DISTANCE POINT)

     13,余点——在视平线上,除心点距点外,其他的点统称余点。标识为V。(COMPLEMENT POINT)

     14,天点——视平线上方消失的点。标识为T。(TOP—VANISHIUG)

     15,地点——视平线下方消失的点。标识为U。(BOTTOM—VANISHIUG)

     16,灭点——透视点的消失点。

     17,测点——用来测量成角物体透视深度的点。标识为M。(MEASURING POINT)

     18,画面——画家或设计师用来变现物体的媒介面,一般垂直于地面平行于观者。标识为PP(PICTURE PLANE)

     19,基面——景物的放置平面。一般指地面。标识为GP(GROUND PLANE)

     20,画面线——画面与地面脱离后留在地面上的线。标识为PL。(PICTURE LINE)

     21,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线。在透视图中保持原方向,无消失。

     22,变线——与画面不平行的线。在透视图中有消失。

     23,视高——从视平线到基面的垂直距离。标识为h(VISUAL HIGH)

     24,平面图——物体在平面上形成的痕迹。标识为N(PLAN)

     25,迹点——平面图引向基面的交点。标识为TP(TRACK POINT )

     26,影灭点——正面自然光照射,阴影向后的消失点。标识为VS(VANISHING OF SHADOW)

     27,光灭点——影灭点向下垂直于触影面的点。标识为VL(VANISHING OF LIGHT)

     28,顶点——物体的顶端。标识为BP(BASE POINT)

     29,影迹点——确定阴影长度的点。标识为SP(SHADOW POI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2#
 楼主| LISA 发表于 2014-4-2 09:24 | 只看该作者
透视学基本原理

一、基本术语:
1、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2、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4、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5、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两旁的消失点。
6、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上的点。
7、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以下的点。
8、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9、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 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二、透视类型:
1、单点透视又称为平行透视,由於在透视的结构中,只有一个透视消失点,因而得名。 平行 透视是一种表达三维空间的方法。当观者直接面对景物,可将眼前所见的景物,表达在画面之上。通过画面上线条的特别安排,来组成人与物,或物与物的空间关系,令其具有视觉上立体及距离的表象。
2、 两点透视又称为成角透视,由於在透视的结构中,有两个透视消失点,
因而得名。 成角透视是指观者从一个斜摆的角度,而不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观察目标物。因此观者看到各景物不同空间上的面块,亦看到各面块消失在两个不同的消失点上。这两个消失点皆在水平线上。成角透视在画面上的构成,先从各景物最接近观者视线的边界开始。景物会从这条边界往两侧消失,直到水平线处的两个消失点。
3、三点透视又称为斜角透视,是在画面中有三个消失点的透视。此种透视的形成,是因为景物没有任何一条边缘或面块与画面平行,相对於画面,景物是倾斜的。当物体与视线形成角度时,因立体的特性,会呈现往长、阔、高,三重空间延伸的块面,并消失於三个不同空间的消失点上。
       三点透视的构成,是在两点透视的基础上多加一个消失点。此第三个消失点可作的为高度空间的透视表达,而消失点正在水平线之上或下。如第三消失点在水平线之上,正好象徵物体往高空伸展,观者仰头看著物体。如第三消失点在水平线之下,则可采用作为表达物体往地心延伸,观者是垂头观看著物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楼主| LISA 发表于 2014-4-2 09:25 | 只看该作者


杨工为大家上沙发组合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4#
 楼主| LISA 发表于 2014-4-2 0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庐山手绘艺术特训营 ( 赣ICP备15006192号-2  

GMT+8, 2024-11-17 09:33 , Processed in 0.45116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