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晓东教授莅临特训营讲学 (记者梅曙平 严伟报道)2014年2月20日,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晓东教授应邀前来庐山艺术特训营,为来自全国600多所大学近3800多名特训大学生讲学,这是一次理论结合实践的艺术设计高端学术讲座,是一堂让莘莘学子受益一生的学术启蒙。 李晓东教授早年曾就读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城市设计专业研究生, 1991-1993年获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醉心于建筑学教育,先后担任过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奥地利维也那艺术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 ,现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主持李晓东工作室,具有很强学术休养和实践经验,李晓东荣获过2006亚洲建协建筑奖金奖、2006建筑回顾最佳公共建筑奖、2005联合国教科文文化
遗产奖, 评审团创新大奖.、2005美国环境设计与研究协会最佳设计奖、2002 教师奖, 美国注册建筑师协会、2001优秀教师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主席奖,出版有《中国空间》等专著,发表有《清华大学建筑院馆改造》、《反思的设计》等大量论文。 李晓东经典设计案例很多,像福建下石村桥上书屋、玉湖完小、淼庐、桥上书屋等作品,堪称经典。福建省平和县下石村的中心有两个圆形土楼采取强烈的方圆对比由此显得柔和而贴切;平实的现代技术语言对诗意空间的表述使整个建筑在当地创造了恰当的空间对比,形成了宜人的氛围。玉湖完小精美的设计运用当代建筑实践巧妙地诠释了传统建筑环境,其对地方材料的大胆运用及极富创意的演绎乡土建筑技术不仅创造出一个富有震撼力的形势,也把可持续建筑设计推进了一步。李晓东的设计理念的产生建立在他对当地传统、建造技术、建筑材料以及资源的研究基础之上。因此,该项目将研究和设计融为一体,试图通过对环境,社会和建筑保护
的根本理解来达到对丽江乡土建筑的新的诠释。这个建筑将研究和设计巧妙地融为一体,并试图通过建筑师对环境,社会和建筑保护的理解,来达到对丽江乡土建筑的新的诠释。房屋全由碎石砌成,墙壁、小路、井台、沟渠、水池,整齐又有参差,从地基一直垒到窗下,仿佛根植于大地。玉湖完小以不破坏当代环境的方式与雪山相得益彰。玉龙雪山的倒影投映到玉湖碧绿的水潭中,形成玉龙雪山十二佳景之首的“玉湖倒影”。不论自然、文化,还是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玉湖完小都创建了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为丽江这座历史卫华名城以及传统民居建立一个传承发展的关系。淼庐是一座私人住宅,位于在丽江玉龙雪山脚下。它坐落在一个宽敞开放的斜坡上,可以看到古代贸易之城——丽江的全景,这座古老的城镇因为水路和桥梁组成的历史网格而著名。玉龙山的山峰成为
这座建筑的宏伟背景。建筑师李晓东结合传统的形式与技巧,建成了一座当代建筑,与当地历史和周围景观产生共鸣。这座被构想成由一系列具有冥想氛围、外观沉稳内敛的庭院组成的住宅有一个开放但却封闭的庭院空间。庭院给人感觉是封闭的、受到保护的,而且通过石墙、水池等设计元素与“外面的世界”隔离开,但在视觉上它却面向外面的环境敞开。淼庐是一个私人会所,坐落在丽江郊外,雪山脚下,房子在山坡之上,坐山拥水而建,建筑的坡屋顶与山势相和,中有水院,外有水池环绕,三块水面像是盘子一样将建筑托起,和四面的山景一齐,从内到外为建筑创造了全角度的视野。建筑创意新颖,底层由30米高的结构柱子架空,柱子设置有垂直绿化覆盖,主体建筑有两部分设计成生态魔方,充分体现绿色可持续的概念,整座综合体仿佛是在城市中生长出来,形成了商业、自
然、审美、文化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空间形态。山西图书馆创意独特,设计意图以书为主,强化书在整个建筑中的空间维合地位,而人则被书的世界所包围,抽象的文字在这里变得具象,直白,进人。整个图书馆就像一部展开的书卷。其中新加坡动物园入口设计更是有口皆碑,入口的设计概念强调界限的界定:自然的和人为的, 新加坡动物园的设计理念强调动物在自然界当中的自然状态,整体上代表了自然的次序,而新加坡城则是人为环境的代表,于是入口的功能除了实用功能以外,多了一层象征意义 - 入口以外的为城市的,
人为的,次序的,限定的;入口以内为自然的,非限定的世界。 一系列设计作品为人们津津乐道,成为李晓东彰显个性的品牌,李晓东对地理与人文深刻的认识化作一个个设计理念,总是能够形成设计师的力量,由此融合成一种独到的理念,让他手底下的活儿总能够让人高看三分。 李晓东莅临特训营为学生讲解建筑设计,无疑是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几十年的理论与时间的浑然天成,厚积薄发地变为课堂上的旁征博引,定然自有一种繁华。李晓东指出:中国建筑发展到当前的阶段,面临着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处于西方语境下的现代建筑对中国影响颇深,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的文化内涵而要通过某种途径加以表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式表达”、“本土化表达”成为学界以及业界讨论的热点。李晓东在课堂上阐述:西方哲学史发展到十七八世纪的时候有了一个节点,突然发现地平线是一
个可以观察到但是没法解释的东西,于是他们就发明了新的方法去解释这个问题,叫现象学——即地平线跟人的存在有着客观的联系。举一个案例,不同学科的人对同一条船的解读是不一样的,材料学的会通过材料本身的性质来解释这个做船的优缺点,设计学的会从建筑角度去看船的形状、整体力学情况从而解读怎样最合适的。由此类推,山地人的思维逻辑跟平原上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荷兰出画家但是不出音乐家、哲学家,逻辑判断能力相对较差;德国就出音乐家、哲学家、逻辑判断能力的工程师。原因在哪里?平地上
人从一个点到另外一点是走直线的,但是山地里是不可能走直线的,需要去进行逻辑判断。从这个层面上讲,当看到山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一个单体的立面,爬到山顶的时候,你会发现整个系统。当我们看到一个系统的时候,会注意到更多的是一种关系。 李晓东的课程让学生看到了设计之外的一个大的系统,以及由此派生的各种关系,这就是眼界与学识。在做房子以及家装等设计的时候,如何把各种这种状态用不同的手法表现出来,就像要让建筑与环境产生生动的对话,这就是李晓东教授交给大家的个体与系统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