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总统家 于 2015-7-6 00:25 编辑
----------------------------------------------------------------------------------------------- 当今设计环境
——致将要成为设计师的学子们 陈红卫/文
在这个资讯泛滥的网络时代,人人都能轻松得到海量的数据与资料。设计行业从业者能在这种环境下汲取养分,毫无疑问是幸运的。越来越廉价的知识分享,轻松下载到的各式案例,应运而生的诸如“玄关设计一百例”、“背景墙宝典”之类的设计速成大法泛滥成灾。在这种环境中正在成长的设计师们真的是幸运吗?恰恰相反!
人之初都拥有创造的天性。从小朋友们的涂鸦中,可以感受到那种原始的创造欲望和能力,看似稚嫩的画面却有着丰富的语言和情感,成人难以模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的创造天性却逐渐退化消失。而没有得以延续的原因是恰好是受外因影响: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家都被发达的资讯“模式化”了。童年的创造天性被磨灭得无影无踪,做起设计来,只剩下盲目的模仿和低劣的抄袭,大多数设计师们早已丢失了自我、忘记了设计的本源。究竟是谁降低了设计师的门槛?是谁扼杀了设计师的创造天性?又是谁误导了中国的设计?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还是利益的驱使?
当下的设计师,很多都在专业成长期接受了单一的模式化教育,有些是错误的程式化误导,误导标准模糊的设计师们不知不觉走入歧途。微信、微博、微电影……,微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知识碎片化,需求感官化,审美娱乐化。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所谓设计专业培训,被一批从纸上谈兵中成长起来、没有设计实践经历的“专业人士”扛起了设计教育的大旗,传播一些模式化的表现技巧,培养了一大批有技术没思想的设计人,这难道不是当今设计教育的可悲之处吗?在错误思想的引导下,很多毕业生,刚走出校门就想着接大案子,幻想着做成一个不一般的设计总监,拿个大奖,然后就可以睡在功劳簿上坐吃山空。但是一名设计师不能从无数的失败中总结经验、不从风雨磨练中成长、没有多年的历练,怎会成熟?何以称为一名设计师?香港著名设计师洪约瑟先生每次来庐山艺术训练营授课,不讲高大上的五星级酒店,也不讲难以捉摸的设计理念,娓娓道来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平凡人家的家居空间设计。从功能分区到平面布局,再到储物空间的巧妙利用、立面图的设计……小小的空间里反复推敲、辗转腾挪。没有繁琐的造型,没有材质的滥用,更没有花哨的造型夺人眼球,有的只是一名老设计师对生活本身的关注。这才是一名负责任的大师对后辈的应有的正确引导。为普通人建造舒适的居住环境,是一名成熟设计师的基本素养,更是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每个设计师都应肩负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同行间要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而不是交流的缺失和相互的打压。设计教育传达的,应该是积极的心态、是心灵的交流,是正确行为方式的养成;而不是所谓的设计速成大法批量生产的所谓“设计师”。美术是设计的根基,绘画可以创造美和提升设计师的艺术审美。一幅好画能让人杂念顿消,洗尘净心,作为设计师不会画画,甚至不会画草图是实在让人难以想象,大家爱这个行业就要有健康的发展方向。
真切希望年轻的设计师们不要仅停留在一些小技巧和小表现上,抛弃急功近利的小农意识上。优秀自信的设计师,应是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优雅地做自在的设计。不为时尚而时尚,为名利而名利,为成功而成功。一时的物质利益不能成为人生唯一的价值,简单顺应业主需求不能当作交易的筹码。多才多艺,感悟生活的真意才是设计创意的源泉,精神与心灵的共享才是好作品的标准,也是设计师最终的栖息之地!
浮躁的社会呼唤思考。未来的中国年轻设计师注定是一代很不平静的使者,因为简单化碎片化的网上讯息,会麻痹一批没有追求的设计师。做为设计教育的传播者应为中国设计的崛起、为中国设计界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奋斗目标。以专业的精神扶正审美的方向,回归设计的本质。
2015年7月3日于庐山艺术特训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