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近况,余静赣说他最近都长时间待在伦敦,看世界名校的建筑景园等地文环境、文化艺术习俗等,他要走一条跟现代教育不一样之路。
从创业到办学,余静赣善于将现实升华到理想境界,就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他也一直在勾画属于他自己的理想国,并在理想与现实中找到切入点与平衡点。
“我要让家乡富有”
1978年,余静赣以26岁的“高龄”跃过高考“龙门”,成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二届大学生。他选择建筑行业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建筑有可能帮助家乡富有”。
余静赣是一个很坚持的人,在以后的每次选择里,“能否帮助家乡富有”成为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建设部不能实现抱负时,他放弃了“金饭碗”;设计院有工程做,他带领四五千人出来打工;但当他看到老乡们过着不像人样的生活时,身高180的男子汉哭了,隔天就辞职下海,即使从未想过“挑大梁”。
“选择家装行业是因为看好这个市场,但潜意识里离不开这个根本,做人多的企业,这样可以帮助更多的乡亲”余静赣表示,当时想做40万人以上的企业。
创业之初的星艺基本上都是由江西人组成,余静赣甚至出资让他们学习、进修,那一同创业的乡亲大多已成为公司高层或自主创业。在星艺,余静赣让大家做股东,为自己努力,他一直坚信“只要员工过得好,公司一定开得好”。
现在的武宁已脱离贫穷与落后,年收入达几十亿,到处都是新楼房,但余静赣依然在家乡办起他的教育事业,让更多的贫穷孩子上学学习,用知识使家乡人的精神文化“富”起来。
余静赣对武宁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也正因为这份责任与利他的情怀,使他的热情延续不断。
“我必须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90年代初,人们基本不知道什么叫“家庭装饰”,360行里更没有注册这个行业,甚至还有同行认为,这个行业还需要时间培养,但余静赣喜欢这样的挑战,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强项是创新,我喜欢做社会上还没有的事情”。
星艺装饰(原名广州三星建筑设计艺术中心)作为中国第一间民营装饰企业,创业初期困难重重,“没资质、没经验、没方法、没市场……”,但令余静赣最头痛的莫过于没人才,那时的集美组将艺术与商业接轨,由广州美术学院提供令人羡慕的人才资源,但余静赣说,“我没必要做第二个集美组,跟在人家后面,我肯定不行”。而事实上,他后来所采取的一系列营销、广告等创新措施让他人财兼收。
国内室内设计和装饰设计专业在1996年才真正起步,并在2000年才开始扩招,可以说,余静赣长期深受人才之痛,办学校的初衷也是为企业储备合适的人才。
“我不想沿着大家的教育路走”在余静赣的学校里,总有一些别开生面的情景,这也成为他创新的最好体现。在这里,有山有水,能种菜能养牛羊;在这里,教育实行7年制,前三年国内学习,两年实践,最后两年国外求学;在这里,学生都要画水彩做陶瓷,将毕业后的困难都分解到每天下午……
余静赣善于谋划与布局,但创新之路总是披荆斩棘,今日的余静赣与两年前相比,白头发明显多了,他说他每天都在思考,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我的策划、思考、远见能力都比较强,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做成功的”说出这番话时,余静赣的双眼充满了光彩。
“用哲学与智慧适应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充满诗人和哲学家气质的余静赣,是一位善于将现实升华到理想境地的人。
他不在乎名与利,与董事长这个名衔相比,他更喜欢把自己定位在“建筑师”这个角色上,他说他干的就是建筑师的活。一直以来,他都在追求世界级的专业水平,并坦言即使头发白了也不能在专业上画句号。
他所做的事情讲出来没人相信,政府、同事、亲人都不相信,连他的小孩也觉得无必要。当初舍弃建设部的“金饭碗”就为了帮助更多的老乡。在老伴“你一年不如一年”的质疑声下,他依然坚持用三年的时间拓垦荒原,投巨资开辟了融艺术建筑和自然风景为一体的艺术学院。在父母看来,命更重要,余静赣在工作上拼命得让他们心疼。
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余静赣一直也在勾画了真、善、美相统一的世界。但他不是一位乌托邦式的空想主义者,他善于接受现实,并在理想与现实中找到切入点与平衡点,“调整尺度与路径,使它自然产生抗衡力趋同你的目标”余静赣如是说。所以,在星艺进军国际市场的问题上,他以退为进,不办装饰公司而建立艺术品店。在处理学生文凭这些纠结的问题上,他选择了折中的方案,把孩子送到国外,这样就能拿到国际的本科硕士学位。
对理想的未来,他更以平常心看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不可预见的因素令它跨掉,只要努力过、追求过、实现过就已经很好了,就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没多少年就关门,但它影响了很多人。所以,余静赣更追求哲学上的“芯断而火还在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