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手绘艺术特训营

标题: 俄罗斯——托尔斯泰庄园 [打印本页]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0:37
标题: 俄罗斯——托尔斯泰庄园
        世界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乡在图拉,他在这里写下了闻名世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0:38
“亚斯纳亚-波良纳”,俄语的意思是“明媚的林中空地”。这片贵族的领地离图拉县城约30公里,是托尔斯泰母亲当年嫁妆中最大的一份,她嫁过来后又栽种了许多的乔木和灌木,如今已是绿荫参天、郁郁葱葱,有的老树有二百年的树龄了。庄园至今保留了三十公顷苹果树,这是因为托尔斯泰喜欢苹果。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0:39
.庄园地域广阔,单是苹果园就占了40多公顷,更不用说那一望无际的草地和森林了。这是托尔斯泰于1847年19岁时同兄弟分家后的产业,系来自外祖父伏尔康斯基公爵的遗产。作家分得包括清田村、雅森基、波德戈尔纳亚等五个村子的土地和330个农奴,并承袭了“伯爵”爵位。其中土地共1470俄亩(一俄亩等于1.09公顷)。,内有175俄亩为森林。但是,实际上托尔斯泰所得领地比其他兄弟分得领地的收入要少得多。但是故土亲情难合,尤其对母亲的怀念,促使他选择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庄园。
(注:1公顷折合中国的15亩土地)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0:43
托尔斯泰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雅斯纳亚•波良纳度过,对它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说:“倘若没有雅斯纳亚•波良纳,我很难想像俄罗斯以及我对俄罗斯的态度。倘若没有雅斯纳亚•波良纳,我也许更能看清对我的祖国所必须的共同规律,但我绝不会对祖国爱到如此痴迷的地步。”


庄园中的村庄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0:43
庄园的大门是两座白色的圆筒形小塔楼,分左右把守着,那是托翁的外祖父,一位俄国有名的将军沃尔康斯基公爵所建,这或许也反映了这位军人的风格。据说当年还派有农奴在这里当门卫。这个独具特色的大门已经成了托尔斯泰故园的象征。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0:44
进入托尔斯泰庄园的左手,是一个很大的池塘,被托尔斯泰称为“静穆而华丽的池塘”。童年的托尔斯泰和小伙伴在池中游泳、钓鱼,老年的托尔斯泰曾在冬天冰冻的池面上锻炼身体。庄园内野生的苜蓿、宽叶的牛蒡、刺人的荨麻随处可见。在19世纪60年代他开办庄园小学供农民的孩子免费上学之后,就常常带领那些小学生们来池塘里游泳。冬天,他们一家则和农民的孩子们在这里滑冰。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0:44
从大门入口,有一条由高大的白桦树丛组成的林荫大道,一直通向住房楼。托翁一家人习惯称它为“大街”。那些白桦树也是他外祖父亲手种的。托翁从童年时代就喜爱这条大街。托尔斯泰时常在作品中写到这片地方,像《战争与和平》里就写到男主人公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公爵如何骑着马驰过池塘边,奔走在这条大道上。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0:45
庄园内野生的苜蓿、宽叶的牛蒡、刺人的荨麻随处可见。通往庄园深处的大道悠远、静谧。值得一提的是,庄园中根本没有任何修葺的柏油路或石子路,只是一条一百多年前留下来的较宽的土路和由于走的人多了形成的林间小路。门口的保安不无自豪地说,即便是俄罗斯总统来,都要步行进入这个庄园。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0:46
在庄园入口不远处,就是托尔斯泰外祖父伏尔康斯基公爵留下的别墅。
关于这位公爵,史书中有记载说:“....1762年6月底,形势一时万分危急,一名参与策划政变的近卫军军官被捕,政变阴谋暴露。叶卡捷琳娜和奥尔洛夫兄弟在得到了伊丽莎白女皇在世时的宠臣拉祖莫夫斯基、沃尔康斯基公爵和帝师潘宁的支持后,提前发动政变,推翻了彼得三世。.... ”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0:46


庄园中的马车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0:48
      托翁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从此这群兄弟姐妹由远房姑妈达吉亚娜•叶戈尔斯卡娅(1792—1874)照料。那位姑妈虽说是远亲,实际上一直住在托尔斯泰家,无异于一家人。因为她从小即为孤女,在托尔斯泰家寄养长大。她少女时代还爱过托翁的父亲,由于寄人篱下的地位,又没有家产,不可能被娶,因此终生未嫁。后来,托翁的母亲早逝,达吉亚娜便把全部的爱投到这群孩子的身上,给他们万般的关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恰好填补了孩子们从小所缺的母爱。托翁后来在小说、口记和书信中屡屡提到“达吉亚娜姑妈”、“慈爱的姑妈”、“亲爱的姑妈”。她也毕生没有离开过托尔斯泰家。在托翁的生活中,她都有过很好的影响和作用。托尔斯泰在回忆到她时,也一直怀有一种亲密和感激之情。
  托翁虽然幼年丧母,但他的童年是幸福的,除了有达吉亚娜姑妈的疼爱、兄弟姊妹们的友爱,还有家庭教师的培养。起初是雇用一位德国人,教幼年的托尔斯泰学德语、算术、历史、地理等课程;幼年托尔斯泰还学了法语。他早早地就接触到普希金的诗、克雷洛夫的寓言、卡拉姆津和茹可夫斯基的文学作品,还读到《一千零一夜》等故事集,并且初懂了音乐。日后,作家在写到他的童年时,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充满了愉快的回忆。

庄园中保存下来的旧式小木屋(车夫或仆役的住处)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0:49
       1836年冬,托尔斯泰8岁的时候,为了大哥尼古拉上大学,全家只好迁居莫斯科,这倒给作家打开了眼界,使他接触到新的人物、新的天地。但是,就在1837年夏天,父亲去图拉办事,因突发脑溢血,死在大街上。由于父亲去世,家庭教师也由一位法国人代替了原来的德国人,新教师严厉得不近情理的管教令人反感。这一切的波折、压抑和烦恼,都写入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里。

  后来,为了节省开支,只留下大哥和二哥由家庭教师在莫斯科照顾。而托尔斯泰和三哥及妹妹则随达吉亚娜姑妈回至乡下的庄园里,并且重新 见到留在庄园里的那位德国家庭教师,这又给作家重新注入了新鲜的体验和新鲜的感情。


庄园中的农民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0:51
       这段庄园的生活和体验,便成了他日后写作中篇小说——处女作《童年》(1852)和《少年》(1854)的素材。二者同三年后发表的《青年》(1859)合称为自传性三部曲。

  托尔斯泰那部自传体小说登在《现代人》杂志1852年第9期上,篇名为《我的童年的故事》。那年作者刚满24岁。

  《童年》立即获得赞扬。作家屠格涅夫复信涅克拉索夫说:“此人的才华是靠得住的,请向他致敬并祝贺。”

  《童年》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托尔斯泰。此后,他的文思如泉涌,写作的念头层出不穷,1852年秋季和冬季就有好几种设想。他既想写续篇《少年》,又想写高加索的军事生活,还想写《一个俄国地主的故事》。

  后来,落实下来的是在1852年冬至1854年春,已写成了短篇《袭击》、《台球房记分员笔记》。正在写作的有《一个俄国地主的故事》、《逃亡者》、《伐林》、《圣诞节之夜》。不过,主要精力仍放在《少年》的创作上,并于1854年4月写成。

  《少年》在1854年《现代人》第10期发表,它引起了比《童年》更大的反响。屠格涅夫甚至说:“《少年》的成就使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是头等的天才。”评论界则称赞作者有“进行细腻的心理分析的卓越才能”。

  多年以后,作者又完成了《少年》的续篇《青年》。他在以后读到早年创作的感受,自己确认了作品的独创性:“当我写《童年》的时候,我好像觉得,在我以前,谁也没有感到,并且谁也没有发掘出童年的全部迷人的诗意。”

  的确,从《童年》、《少年》到《青年》,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独特朴素而充满诗意的心理描写,而且其故事情节大体反映了作者的经历,是单纯而富于诗意的。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0:52
沿着这条百余年前的古老的土路走入树林中最茂密的地方,可以看到一栋十分朴素的乳白色二层小楼,这便是托尔斯泰故居。白色的墙壁、白色的栅栏、白色的楼廊、白色的台阶,只有楼顶是绿色的。墙边的栅栏上雕刻着马匹,也许和托尔斯泰喜欢骑马有关,至今庄园里还饲养着二十匹名马。台阶下种着各种鲜花。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0:53
这里本来有三栋楼房:一栋主楼,两栋一模一样的耳楼,托尔斯泰住的白楼是两耳楼中的一栋。如今主楼已不复存在,现在只乘下耳楼。在主楼的原址上,托尔斯泰种了一片树木作为纪念。当有人问他是在哪里出生的,他就指着一棵最高的树说,那树顶上就是他母亲的卧室,他就在那里出生的。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0:54
故居内的布局、陈设和作家的两万多册藏书等都原封不动地得到了保留。人们现在看到的有作家的书房、卧室、客厅和办公室等。就是在这里,这位俄罗斯文学巨匠给人类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的传世之作。托尔斯泰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一生中掌握了10多种外语。据说,托尔斯泰很早就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浓厚的兴趣,在他80岁的高龄时他还学习过汉语。至今,他的书架上还保存着几本孔子和老子等中国先哲作品的俄文版译著。


老照片:托尔斯泰站在家门口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0:55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0:55
从托尔斯泰博物馆出来,经过的他的马房,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这位伟大文豪的坟墓前。

苹果林旁小路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0:58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称赞“他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并认为托尔斯泰的墓远远超过法国君王拿破仑墓和德国诗人歌德的墓,是“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其实,托尔斯泰的墓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坟墓外围了一圈低矮的小栅栏,就连10岁大的孩子都可以跨过去,坟上长满了绿草,甚至没有修剪过的痕迹。附近几株大树荫蔽着这个伟大文豪长眠的地方。只是在接近坟附近的区域写了一个“肃静”的俄文牌子,以及坟上瞻仰者敬献的一束白花才表明这是一块坟地。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0:59
       据说,坟旁这些高大挺拔的树木是托尔斯泰小时侯和哥哥亲手栽种的,因为他的保姆给他讲的一个古老传说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在托尔斯泰晚年时,想起了这些童年往事,于是饱经忧患的老人决定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追求自然、平静的生活,他一生中大多数的时光都是在远离莫斯科的自己庄园中度过,并热心进行解放农奴的实验,但结果却是失败和内心的孤寂。托翁晚年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忏悔录》、《复活》就体现了作家彷徨、困惑和对宗教的皈依。

        这位文豪最大的痛苦是对俄罗斯社会中尖锐矛盾的忧虑,对人生生死问题的追问。于是在他82岁的一个风雪之夜,他决定放弃所有财产,离家出走,最后客死于附近的一个小火车站的站长室内。根据托尔斯泰的遗嘱——“要像埋葬叫花子那样用最便宜的棺材为我做一个最便宜的坟墓”,于是这块朴素至极的墓地成为了这位一生都在痛苦思考的作家的长眠之地。


   自从托尔斯泰安息于此后,他的庄园就一直没有一天真正的平静过,近百年来,俄罗斯和世界各地的读者怀着朝圣的心态来拜访瞻仰作家的墓地——一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土坡。附近的俄罗斯青年举行婚礼时,也必然要来到这片庄园,向托尔斯泰的墓地献花致敬。


  ( 和中国的婚礼不同的是,今天俄罗斯的新人们似乎要更为注重室外的婚礼形式,他们无论冬夏,都会到附近的风景胜地,或拍照留念或聚会饮酒。而且,他们一般都一定会向当地重要的坟墓或墓碑敬献鲜花。这些坟墓有时是卫国战争烈士的纪念墓,有时是名人的墓地。)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1:00

老照片:托尔斯泰夫妇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1:02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庄园风光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1:03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50年秋天在家乡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

       1851年4 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庄园风光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1:05
       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法国的“社会自由”博得他的赞赏,而巴黎断头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则使他深感厌恶。在瑞士看到英国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愤慨。但这次出国扩大了他的文学艺术的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的落后的清醒认识。
   对于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早在1856年他就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但因农民不接受而未实现。他非常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同时因地主面临的是要性命还是要土地的问题而深深忧虑。他不同意自由主义者、斯拉夫派以至农奴主顽固派的主张,并且也看到沙皇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却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消灭农奴制,幻想寻找自己的道路。
        由于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图在哲学、艺术中逃避现实,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1859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各国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

庄园风光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1:06
这些活动必然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农奴制改革中,他作为本县和平调解人,在调停地主和农民的纠纷时,常常同情农民,招致贵族农奴主的敌视。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这段时间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荡以及因同农民的频繁接触而接受的他们对事物的一些看法,成为他的世界观转变的契机和开端。


庄园风光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1:07
       1862年9月,他同御医、八品文官安•叶•别尔斯的女儿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结婚。在他一生中,他的夫人不仅为他操持家务,治理产业,而且为他誊写手稿,例如《战争与和平》就抄过多次。但她未能摆脱世俗偏见,过多为家庭和子女利益着想,不能理解世界观激变后托尔斯泰的思想。夫妻的不和造成家庭悲剧。
       新婚之后,革命形势逐渐转入低潮。他脱离社交,安居庄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从1863年起他以6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这段时间的较重要的事件是1866年他出席军事法庭为士兵希布宁辩护。希布宁因不堪军官的虐待打了军官的耳光,虽经托尔斯泰为之奔走,终被枪决。这一事件使他开始形成反对法庭和死刑的看法。


庄园风光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1:08
       从1870年代初起,“乡村俄国一切‘旧基础’……的破坏”的加剧,“到民间去”等社会运动的兴起,使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最后在18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他终于弃绝本阶级,完成了18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在《忏悔录》(1879~1880) 等论文里,他广泛阐述自己思想转变的过程,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庄园风光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1:08
       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他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的各种罪恶。当时写的剧本、中短篇小说以及民间故事,同样为了这一目的。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1:09
他还从事广泛的社会活动:
1881年因子女求学全家迁居莫斯科,他访问贫民窟,参加1882年莫斯科人口调查,深入了解城市下层生活;
1881年他上书亚历山大三世,请求赦免行刺亚历山大二世的革命者;
1884年由其信徒和友人弗•契尔特科夫等创办“媒介”出版社,以印行接近托尔斯泰学说的书籍;
1891年给《俄国新闻》和《新时代》编辑部写信,声明放弃1881年后自己写的作品的版权;
1891至1893年和1898年,先后组织赈济梁赞省和图拉省受灾农民的活动;
他还努力维护受官方教会迫害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尔教徒,并在1898年决定将《复活》的全部稿费资助杜霍包尔教徒移居加拿大。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1:10
       从18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这在《哈泽—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至此又因《复活》的发表,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来世,于1901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革除他的教籍。这个决定引起举世的抗议,托尔斯泰却处之泰然。
       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写《致沙皇及其助手们》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对日俄战争。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革命。而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不能沉默》一文。



作者: 无米之炊    时间: 2014-12-18 11:11
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因自己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以为苦。最后,他于1910年11月10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







欢迎光临 庐山手绘艺术特训营 (http://bbs.ztbs.cn/) Powered by Discuz! X3.2